2009-11-08

2005。個人成長區的書籍


你沒看過但也一定聽過台灣作家吳淡如、
或吳若權還是劉墉等人的作品
這都是被劃位在個人成長區的書籍

我幾乎每天都會去書局閒晃 除了看看書 也會看看看-那些看書的人

有人分析女人比較會注重個人成長,(相較男人)
所以個人成長區的書籍女性讀者為大宗
印象中讀者群的生活分析 會比較像是「慾望城市」夏綠蒂。
而不讀「個人成長」的其他人 或是像在慾望城市中其他的角色
他們看「個人成長區」選購書籍的人 似乎會帶有一點「其他的眼光」

電影裡,Sally 在若干年後過到Harry,那時他戴綠帽才剛離婚很失意:相遇的場景是在書店,
;Sally的女性友人對她說有個站在「個人成長區」的人盯著你,那個人是Harry.

也許電影無意指稱會站在「個人的成長區」的人是loser(生活失意者?)
但人多多少少在面臨挫折或不順時,但會想從書中求一絲指引 希望或甚至 成長?
艾倫狄波頓有出一書本叫「折學的慰藉」我不知道算不算個人成長書籍
對我來說,偉大的哲學家就算頭腦很清楚,人生也是很混渾,於是笑一笑
我不排斥個人成長的書 但生活是在書本之外 看了成長的書 不一定會成長
或也許人們會因為某本成長的書 打開一扇窗

好久之前我看到一則書評
提到一本書,「C型人生」這本書 應該蠻清楚的被放在「個人成長」的位子上
那時我剛好交了一篇「黃昏清兵衛」的報告,我提到「C型人生」想法,
老師給「C型人生」用了紅筆圈了起來。
到最近我重看這本已經有點過時的書,理念很簡單,就是人生的週期,變化不斷,
你隨時可以開始。

書還沒看完,但有一句子,我很想把他劃紅線,是有關「工作」的事
在此標記下來:

是在75頁,第八行:
但他終究覺得,如果工作「是將自己燒成灰燼而不是發光發熱」,繼續下去反而風險更大。

也許任何書籍,都不會幫你成長。
但在生命的某個片刻,你會發現某個句子正呼應你的生活。
讓你發現某個人與你有相近的想法彼此的認同,於是更有力氣往前走。
我也忘記的事2005年庫存回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