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30

Zurich West 區域演化與重生

報導 / 歐洲:Zurich West 區域演化與重生
你對蘇黎世的印象是如何?是連續多年在調查中獲選最適合居住的城市,或旅遊書上那些西裝筆挺的銀行家,穿梭在昂貴商店林立的班霍夫大道 (Bahnhofstrasse)間,又或是不亞於東京的高消費?蘇黎世位於瑞士的德語區,是瑞士商業及藝術的文化中心,它也是瑞士最大的城市,即便它的面積大約是台北的三分之一, 居住人口也不到台北的二成。一般瑞士人對德語區的印象是井然有序,就像在歐洲著名的漫畫Asterix and Obelix裡面所嘲弄的瑞士,那麼典型的條理及整潔;這也是為什麼大家為什麼會開始對「Zurich West」感到興趣,因為它有別於蘇黎世像森林公園一般的面貌。


Zurich West常見,很不規矩的塗鴉
杜拜塔隨著金色的夢漸漸燃燒殆盡,淪為競逐天際線的國際笑話;上海因為2010年的世界博覽會正在急步趕上世界的水準,雖然現在看來上海像個城市工地。人、 街道、建築物,城市不是載體,卻像是一個有機體,在人為意識行為下或是無意之間,日日夜夜演變進化。記得歷史課本上說著,蒸汽機的發明帶動了整個工業化的進程,1890年這個火車頭開進了蘇黎世,佈上了鐵道再來就是工廠,小小的蘇黎世有大部分是鳥語花香且舒適宜人,而過客沒注意到是在西區角落的工業 區,1980年後鐵道猶在卻不似從前那樣繁忙,取而代之是寬闊的高速道路;而成天整日運轉的造船廠或肥皂工廠,隨著日漸昂貴的土地成本、產業淘汰或轉型,搬 移或清空廠房。於是從Limmat River 及鐵道延伸甚至到Europabrucke橋的區塊,約莫1.4平方公里的面積於是安靜下來,碩大的工廠像個沒了內臟的怪物站在日落的角落。



Steinfels 現址林立的異國餐廳
在 90年代中期結束的瑞士肥皂品牌Steinfels,在18世紀末買下蘇黎世郊區的一塊土地,隨著事業成長需要更大的廠房,但城市化的發展卻讓工人腳踩的 土地比肥皂還值錢,於是廠房搬遷到更遠處,總部還留在原地;如果是住宅可以轉賣出租,但空盪的廠房空有增值的土地,建築物卻不再符合經濟價值;80年代初 Eric Steinfels 是瑞士著名肥皂Steinfels的董事長,他向家族提出了把閒置的廠房轉變成有價值的高級住宅及商業用地,其父親及哥哥卻極力反對,他也遭到眾人的訕 笑,當時的Zurich West只有快速高架公路、鐵道還有更多的廠房,蘇黎世的紅燈區Langstrasse也在不遠處,還有外來移民帶來的犯罪問題,一般人很難想像在工廠旁的高級住宅及消費的人潮;他積極與蘇黎世政府接洽地土變更的可能性,由於沒有前例依循,他更攏絡了當時極有權勢的左派政治人物,以利推動這項計劃,但他還 沒完成前就被家族趕出事業體系,不過有幸的是這項計劃終究在他的理念與堅持下在六個月後獲得最終的支持,於1988年向政府提出正式申請獲淮。


著名的Schiffbau文藝中心
同個時期在工業區內有相同問題的民間企業,也在運籌類似的計劃,在1990年起蘇黎世政府為了城市競爭力及都市更計等目地,把眼光放到這塊大面積的工業區, 都市化的過程,城市的容積及生活需求更多元化,但卻缺乏大面積的商業與居住面積,在政府及民間企業的推動下,重新行銷規畫這塊區域,以滿足新的城市生活型態,包括城市開放間、空間轉型、交通動線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蘇黎世電視台攝影棚附近的那棟建築物,於2000年,各方的凝聚力下,名為造船路上的 Schiffbau (原為造船廠,製造可容納超過百人的船隻,供在蘇黎世湖上運行),在紅磚廠房下進駐了漂亮的餐廳、Jazz酒吧也都靠岸了, 原來在市中心的劇場空間不足,便把一部分的戲帶進了船廠上演。Schiffbau帶來了藝文的氛圍,先是表演的舞台,再是藝術家及愛好文化活動的人 們,Schiffbau實驗性的登場讓整個場域的氣氛提升,不單只是消費的氣味。



Freitag包包總店
Zurich的商業學校也座落於此


















今天的Zurich West成為城市中最常被提起的區域之一,人們談論到這個有吸引力也最貴的區域,代表聚集商業、文化及住宅的平衡;原來的Steinfels肥皂公司原址上,正是30年前Eric Steinfels想像是電影院、異國餐廳、有美好景觀的頂樓酒吧,你可以想像就像台北信義區的華納商圈但卻帶點工業的況味,路邊的塗鴉及高架橋呼嘯而過 的大卡車都再再提前你西區的歷史,但十幾年前似乎很難去想像這樣的轉身,四處漫走,不少大型機具正在動工,於2012年蘇黎世的天際線會出現一棟126公尺高的複合式建築,辦公室、高級公寓、商店與餐廳,而蘇黎世大學也將部分校區擴展到此。

我邊走邊想著上海的新天地田子坊,及上海當地政府不斷想複製的創意園區,也想像著台北的華山藝文中心多年後的景況。

全文原載於樂多新文創線上誌

2009-11-26

(500) Days of Summer 關於某個季節





         NOTE: THE FOLLOWING IS A WORK OF FICTION. ANY RESEMBLANCE TO
PEOPLE LIVING OR DEAD IS PURELY COINCIDENTAL.




ESPECIALLY YOU , JENNY BECKMAN.




BITCH.




電影一開始三個畫面簡短的文字,讓人好奇誰是Jenny Beckman,原來與導演Michael H. Weber合撰劇本的Scott Neustadter,過去曾經愛過這個女人,最後被傷害了,呼應電影中男主角Tom(Joseph Gordon-Levitt飾)的好友的一句台詞,要忘掉一段戀情就是將它寫出來。


旁白帶著老成的口吻說著這不是一個愛情故事,再告訴你一個男孩遇到一個女孩,女孩的名字叫Summer(Zooey Deschanel飾),所以我想這個故事在講某個季節。


過去的某個季節,遇上某一個人你淪陷或你讓別人淪陷的過程;電影裡Tom特別浪漫,Summer不相信愛情,但性別又如何,個性的複雜不能只用男女區別;電影牽動你的是哪一個片段?你的自我投射是Tom無可救藥的浪漫,或是Summer輕挑自我,也可能想起電影裡某個情愛追逐的片段、調情的眼神、很在乎卻要掩飾的心情、女孩輕輕倚著男孩畫面、一個似曾相識的吻、某個因傷心到睜不開眼的早晨…。


過去導演執導mv的經驗,的確這部電影也增色不少,某些片段的動畫把我們帶入Tom的某種精神狀態或幻想,音樂適時的播放填滿了畫面說不出來的曖昧氣氛,旁白把故事說得更動聽,電影非線性陳述,就像回憶一段感情,有時跳到第一次見面難忘的記憶,又是想起某天的爭執、像偵探尋思記憶的片段並搜集一切可能失敗的原因。電影的顏色,透過愛昏頭的Tom眼中看來,Summer出現時光線特別柔和顏色特濃,她藍色的眼瑰麗的唇,她是Tom的是真愛,即便她還不太確定是愛情還是取暖,當下的她只明白不要一段「關係」。


套用公式的愛情電影看來煩膩,帶著真誠的微笑相信就能打動人心,通俗的經驗卻不一定要庸俗化的呈現,一個簡單的故事,換個說法、另一種表達、畫破刻板的角色定位,在電影中看到個性中某個部分。


畫出時間及空間座標,我們以光速向未來前進,轉身某個夏天已經在身後。




參考資料:

 *發行公司   Fox Searchlight (Wiki)
 *電影        官網(英/有音樂聲)  Wiki   Imdb  預告

2009-11-24

歐陸的咖啡香氣




在歐洲大陸的秋季,早晨一般是無精打采的,遠方天空才剛露出一絲曙光,人們著睡袍緩緩走向廚房,把咖啡豆磨成粉,放進咖啡壺中,爾後在底部加點水,放到它專屬的加熱底座,轉身處理優格或麵包,耳邊傳來噗嚕噗嚕的聲響,濃郁的咖啡香從壺嘴飄散整個屋子;如果你走進義大利人的廚房,大概都會看見1933年起襲捲BIALETTI咖啡壺。 鋁製或不銹鋼、2人份或4人份、圓柱型或經典的八角型,講究的Brikka或隨意的Moka Express,那壺身上一個右手向上指並留著小鬍子的男人,也正是歐洲咖啡文化的一個縮影。




阿拉伯人開始飲用咖啡,15世紀才經由威尼斯商人把咖啡帶入歐洲,也據說第一家歐洲的咖啡廳就在義大利水都,任憑一開始保守天主教勢力,對這種香味特別的黑色液體有所反對,但仍然阻止不了這種讓人成癮的飲品,成為歐洲文化的一部分,在早晨、下午或晚飯後都是義大利人飲用咖啡的時間,一般義大利的咖啡沒有想像中花俏,但他們卻很堅持,即便是1歐元一杯站著喝的Espresso,小小一杯高壓萃取黑色液體,表面帶著一些油脂泡沬,一口飲下濃烈暢快,義大利人說好的Espresso千萬不能加糖;而通常只在早上喝的Cappuccino,義大利人也有他們民族的驕傲,即便你待在再普通不過的B&B,點上一杯Cappuccino,用湯匙攪拌,嚴格規範細緻的奶泡要以螺旋狀沉入咖啡中,咖啡奶香溫醇融合,讓人感動回味不已。走在義大利街頭,大概不常看到星巴克的招牌,義大利人帶著誇張的表情說星巴克的奶泡會刮人嘴。我們所熟知的星巴克就是在1984後,受到義大利咖啡文化影響才轉而專售義大利濃縮咖啡,無怪義大利人對星巴克的文化反銷十分反感,如果你到義大利點一杯拿鐵Latte你只會得到一杯牛奶。(Latte在義大利文的意思是牛奶)


歐洲人認可的咖啡文化除了義大利,另一個就屬於歷史超過300年的奧地利維也納咖啡,維也納的有不少名聞遐耳的咖啡廳,跟義大利南歐風情不太相同,到維也納喝杯咖啡,端上的除了咖啡,通常還有一片苦甜巧克力或精巧的小餅乾,端盤上還會有一杯白開水,讓你消磨時間,談音樂、時事、或是話文學,在咖啡廳裡看報章雜誌,沒錯這就是維也納的咖啡文化;在維也納喝咖啡,一般人還會再搭些咖啡廳自家烘培的精巧甜點,例如烤蘋果捲或是Sacher Torte(巧克力蛋糕帶有杏桃醬,最有名的在Hotel Sacher),如果你想吃點正餐,香腸或是著名的維也納雞排都可能在菜單上看到,維也納頂著音樂之都的美名,有些咖啡廳晚上還有會鋼琴演奏或是詩歌朗讀。300多年前由Kolschitzky因為戰爭從土耳其學習到咖啡的精瓍,自此維也納就不斷發生質變,最傳統的加糖加牛奶,或像極了咖啡牛奶的米朗琪(Melange) 或是咖啡中加入酒的馬車夫(Fiaker)…花樣種類繁多。到了 19世紀,咖啡廳成為文學家、音樂人、政治家辯思的地方,自此咖啡與文化活動的曖昩情份就跟到左岸喝咖啡一樣充滿了人文的氣息。


而台灣人最熟悉的歐陸咖啡文化除了義大利該是法國吧!媒體上不停重播的法語旁白、塞納河畔的景色、香頌歌曲,但之於歐洲人來說法國的咖啡本身並非特別有名,有名本身是左岸,還有從沙龍文化轉變而來的咖啡廳文化,那些去咖啡廳的藝術家、文學家及哲學家,最終我們對巴黎無限的泿漫想像,讓我們追尋著海明威又或西蒙波娃的腳步來到巴黎,巴黎的咖啡文化跟左岸當然不可分,其中最有名的二家咖啡廳就是緊臨彼此的於雙叟咖啡廳(Cafe les deux Magots)及花神(Cafe de Flore),坐著喝咖啡看著聖傑曼大道(Boulevard Saint-Germain) 上的精品商店及行人,又或坐在咖啡廳的巴黎人對旅人來說才是最美的一道風景。

隨著星巴克在全球的布局,Espresso咖啡文化從義大利被帶到全世界,美式的咖啡文化販賣的無限上網的便利、一種生活的氛圍,人人上班前或午後都要手執一杯,他們的成功直接間接的助長我們對這杯黑色液體的偏執,在台北到處林立的連索咖啡店的同時,也樂見不少有個性咖啡店在師大、永康、東區商街小弄冒出頭;咖啡的飲用或許對某些專家而言是咖啡豆的產區、水的溫度以及咖啡機,對一般人而言它也不再只是提振精神的速食飲品;每一口飲入的咖啡,都是牧羊人旅行千年的文化精粹。


全文原載於樂多新文創線上誌

2009-11-11

大家都愛Hello Kitty


一開始媒體大談特談全球化、地球村這類的概念,然後「柏來品」的驚喜淡化了,大家拿著透明的酒杯談法國紅酒,衣服是義大利品牌但在東歐製造,超市裡可以買到南國的啤酒,用消費的方式我們旅行世界;大眾交通工具、網路讓看見世界變得好容易,消解錯誤的國家想像、或刻板人種印象,文化交流的速度就只是滑鼠上的「click」。


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過年人到台北,整個台北空空蕩蕩的,但某日系百貨卻還是人潮滿滿,在玩具樓層,拿出新穎的大鈔我買下一本填色本,站在一個粉紅色的櫃前我興奮不已,實在想不起來何時開始流行,是同儕之間開始比較,還是大人開始覺得每個小女孩都該有一個這樣的禮物,從此粉紅色脫不了關係,一隻像徵可愛但沒有嘴巴的小貓,就成為一種女孩的代表、一種態度?現在的我,只會覺得當時的我,被消費文化入侵,而成為喜歡hello kitty 的擁護者。當可愛成為一種主流文化,讓每個女孩都要選擇以一種長不大的方式來表彰自己,把自己放在可愛這一欄的,真得不適合每一個人;也許喜歡Hello Kitty 真得不用任何理由,簡單一句可愛,大家都可以理解,只是為何集體意識認同這種狹隘膚淺的定義。


消費文化的很多部分著重行銷,三麗鷗公司成功的人物塑造,重覆的授權製造,讓這個有英國血統的小貓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招財貓;Hello Kitty的可愛還有臉上的蝴蝶結,看不見任何文化層面,你說迪士尼所創造的米老鼠、或丁丁歷險記、史努比、一休、小丸子…這些卡通人物,都還有一些性格、故事、甚至文化精神的展現。連解釋她為什麼沒有嘴巴是因為溝通交流只靠心靈即夠,但卡通裡她卻開口說話了,一切都顯得太牽強。


一次到一個瑞士四歲小朋友的房間,她拿出一個粉紅色的小提裡面有口紅、小鏡子、小梳子裡面都印有Hello Kitty,跟我說她幼幼班上大家都喜歡Hello Kitty,以往認為Hello Kitty是一種某種層度的文化殖民,沒想到非常以自身文化驕傲的歐洲人也全盤接收了,名人的助銷不容小覷,希爾頓小姐提著半個人大的鑲水鑽Hello Kitty提帶,在雜誌上的版面還不小.。我雙手讚成消費主義和市場機制,只是在每個人開始認識自己前,大概就跟那個小女孩一樣被環境教導單一呆板的價值觀,看著他滿屋子粉紅色,我想著,如果有一天世界變得差不多,那真得太可怕了,差異讓世界充滿驚奇。我真得不喜歡Hello Kitty ,大概基於這種想法。


太多時候我們要靠別人塑造世界的模樣。


* 以上Hello Kitty女超人模樣來自BoingBoing /
   Hello Kitty 35th anniversary birthday bash at Royal/T in Los Angeles
  台灣三麗鷗
  Wikipedia –Hello Kitty

2009-11-08

2005。跳舞的女人

夜晚開始下起了毛毛雨,我們走在街頭 並沒克意閃避雨絲,漫無目地的閒晃在街頭,偶爾停駐在街上的攤販前 ,才要展開的夜市與天使之城繁華的夜生活,似乎被一場小雨打亂了腳步,那一條街道彩虹的裝點,二個黝黑皮膚光亮的男人遞,給我幾張傳單「寫著 Roxy happy night ..fee:60 baht,我們並未進去,只是悠閒的四處走走看看。

拐了個彎後我們沿著「扣扣巴」(脫衣酒吧)林立的那條小街走著,每一扇門的布幔之後,都是男人的天堂,在啤酒的誘惑、好奇心的趨動下,我們走入布幔,誘人雙眼、晃動乳房、修長的雙腿,都是女性身體符號的一場大促銷,昏黃的燈光下,放著大聲的流行音樂,女郎在舞台上,穿在白色比基尼,隨著音樂 舞動身軀,你可以坐在舒適的位子上喝著清爽的夏日啤酒,用你的眼睛消費女郎的身體,有時她會看著你,有時她會解下比基尼上衣,你會看到兩顆星星貼紙對你笑,你可以示意,她便會坐到你身邊,你高興她快樂,你們倆便可以一起離開,環視店內,本地人來消費並不多,只有鄰座一對小情侶,多以國外的旅人來此消費,50元買她們一夜青春光彩
,鶯鶯燕燕笑聲四溢,女郎們與酒客不時調情傳波,一位Sugar daddy一進門,老馬識途在角落坐下,就招了二位豐滿的女子, 左擁右抱,好不快活。

『女人!你的身體是戰場』- 西蒙.波娃

女人們對自己身體的自我認同的困擾? 商品廣告裡的性符號?男人追求的胴體? …? 身體被瓜分一片一片,坐在台下的我,與坐在台上的女人有什麼差別? 身為女性 我還是沒辦法要她坐在我身邊,我用一個較遠距的方式,消費她的胴體,如果你問我,在台北卡內基裡穿著清涼,站在吧台上跳舞的女客 與在"扣扣吧"裡美國進駐時期的日本女孩或現在的南泰女孩,有什麼差別?我也說不上來,他們似乎都在夜晚,一個寂寞喧鬧的場域,快樂或有點悲傷地,等待男人的垂青,在被看與看人的儀式裡悄悄進行。

如果你沒想太多,就別太困擾,作為一個觀光客。 Just have fun !

我也忘記的事/2005年庫存回憶

2005。150元與上帝的光輝

離某某下班還有近九十分鐘,重新開幕的百貨公司冷氣的吹送下,讓我打著哆嗦離開,先到青春古怪的西門町閒晃,人像蝗蟲不斷從四處湧現,買賣的交易以快速的節奏進行,有一家150元太陽眼鏡店吸引我的目光,牆面上全是前衛合時的太陽眼鏡,五顏六色、圓方齊全,我忍不住想詢問老板,這是只能裝飾還是真能保護眼鏡(真正的太陽眼鏡),老板離開他坐的矮板凳,頂著灰白的頭髮及十分明顯的肚腩,一個大概六十歲左右的男人,嘟囔說著:「UV400入門的技術門鑑很低,之類的話…」

後來他竟然開始用跟英文解釋與說服,我一開始有點驚訝,當然更多好奇的成分,我停下來轉向他也用英文問他問題,但無關眼鏡,而是他的英文程度實在好到一個無法與他個人的工作,穿著(汗衫與短褲)與年紀作一個聯想,他在三年前開始自學英文 ,從KK音標開始,他的程度應該比大部分的台灣人還要好吧?他能很精確的使用一些詞語,使用所謂「高級」的單字,讓人驚訝他是「自學而流暢」的英文,卻從沒上過英文會話補習班,他把握每次可以跟路人練習的機會(他從隨身的袋子 拿出一本英文雜誌 及一本字驕傲的跟我說他每天閱讀的功課)
學習任何一種語文,動機應該是很重要的一環,他為什麼學習英文,因為在三年前他開始接觸天主教,他想要學習的西方的語言,更能接近上帝的榮耀與光輝,至於他為什麼突然跟我說起英文,我不太清楚他的動機,也許炫耀、也許練習,最後走來了一個在附近賣沙威碼的中東人加入談話。

我們在考試成績的累積下,開始學習英文,每個人到大學畢業至少都學了十年的英語,但我在很多時候仍然有啞巴吃黃蓮之苦,只能點頭、微笑。想當然爾我沒打算買150元的太陽眼鏡,不過得到了某個平凡小民對上帝的榮耀(及有點驚訝敬佩慚愧的心情離開)

我也忘記的事2005年庫存回憶

2005。無頭蒼蠅與人生的巧克力

最近有一篇文章引用了「阿甘正傳」裡面巧克力的意念,
延伸出年輕人追尋人生目標與夢想的概念和觀察。

假如要用一種生物來自我比擬,我大概會選無頭蒼蠅。
在生命開始面臨選擇,誰不是猶豫,徘徊?

昨天下班後,在台北車站附近,晃著晃著與一旁拖著疲倦身軀趕忙回家的人群大不相同,
相較於車站裡川流不息的過客,我一派悠,坐在鐵板凳啃著剛出爐飄香麵包。
盤算著去附近的一旁的書局閒晃,邊想邊看著路人不同的行走姿態。

在吃完最後一口麵包之前,我看到另一個也可以稱作無頭蒼蠅的人,
她往前走,又退一步;向右轉又停駐。一副向左也不行向右也難,進退維谷,原地打轉。
她具體化了我內心無頭蒼蠅的形象。
她的外表一如常人,在繁忙的車站中央裡很容易被淹沒。只是她的手杖還是提點了我,她不太一樣。

我驅前,她說:「要往四號出口。」
我無法想像她在黑暗當中缺少導引磚,她如何尋找方向。她說常常這樣,但總會找到方向!
出了四號出口,問了她下一步呢? 她要搭公車。她幾乎天天搭公車。
公車不會說話,站牌也不會叫,但她告訴我她知道,還要走一小段路才會到她的站牌。
在送她離去後。我有許多感想。有些是同情,但更多的是佩服。
在未知的前進當中,有人比我們更勇敢,即使他們看不見。


我也忘記的事/2005年庫存回憶

2005。個人成長區的書籍


你沒看過但也一定聽過台灣作家吳淡如、
或吳若權還是劉墉等人的作品
這都是被劃位在個人成長區的書籍

我幾乎每天都會去書局閒晃 除了看看書 也會看看看-那些看書的人

有人分析女人比較會注重個人成長,(相較男人)
所以個人成長區的書籍女性讀者為大宗
印象中讀者群的生活分析 會比較像是「慾望城市」夏綠蒂。
而不讀「個人成長」的其他人 或是像在慾望城市中其他的角色
他們看「個人成長區」選購書籍的人 似乎會帶有一點「其他的眼光」

電影裡,Sally 在若干年後過到Harry,那時他戴綠帽才剛離婚很失意:相遇的場景是在書店,
;Sally的女性友人對她說有個站在「個人成長區」的人盯著你,那個人是Harry.

也許電影無意指稱會站在「個人的成長區」的人是loser(生活失意者?)
但人多多少少在面臨挫折或不順時,但會想從書中求一絲指引 希望或甚至 成長?
艾倫狄波頓有出一書本叫「折學的慰藉」我不知道算不算個人成長書籍
對我來說,偉大的哲學家就算頭腦很清楚,人生也是很混渾,於是笑一笑
我不排斥個人成長的書 但生活是在書本之外 看了成長的書 不一定會成長
或也許人們會因為某本成長的書 打開一扇窗

好久之前我看到一則書評
提到一本書,「C型人生」這本書 應該蠻清楚的被放在「個人成長」的位子上
那時我剛好交了一篇「黃昏清兵衛」的報告,我提到「C型人生」想法,
老師給「C型人生」用了紅筆圈了起來。
到最近我重看這本已經有點過時的書,理念很簡單,就是人生的週期,變化不斷,
你隨時可以開始。

書還沒看完,但有一句子,我很想把他劃紅線,是有關「工作」的事
在此標記下來:

是在75頁,第八行:
但他終究覺得,如果工作「是將自己燒成灰燼而不是發光發熱」,繼續下去反而風險更大。

也許任何書籍,都不會幫你成長。
但在生命的某個片刻,你會發現某個句子正呼應你的生活。
讓你發現某個人與你有相近的想法彼此的認同,於是更有力氣往前走。
我也忘記的事2005年庫存回憶

2009-11-02

語言的困惑 困惑的語言


(瑞士航空上多種語言的標示)

我記得某次在剪頭髮時,髮型師說著他很想去美國玩,但他覺得英文不夠好。
長輩的友人大字不識幾個,但跟團或自己飛行一大把年紀,也去了好十幾個國家。在一趟轉機曼谷的班機,由於航班合併,下一航段我的右手邊坐了一個日本的老太太,她似乎一句英文也不會說,比手劃腳或是安安靜靜的;也跟我們一起飛抵了目的地。世界很大,生在島國台灣,除了日語有些文字的歷史淵源、殖民或地理鄰近留下來的便利,似乎島上大部分的人,之於英語都要費力掌握。

來去瑞士很多次,有時我一個人,有時我們二個人,似乎也暢行無阻,也許因為到訪觀光區所以自然所有的人都可以用英語溝通;而且就我的個人經驗,在法國的英語經驗最差,在瑞士英語似乎可以通行。所以我自以為是的就打算的把差勁的法語提升,如果待再久點再來想德文的事,但事情總是出乎我的意料。

先是去年,人在歐洲時遇到一個老太太,有機會一起同遊義大利、瑞士;我非常欣賞這位老太太,她是一個教育家、出生法國貴族英國長大、丈夫去世前是一位在英國女皇共事的爵士,她非常有智慧,講了一口非常好聽與精準的英式英語,但我程度再普通不過的「美語」,還有普受美國大眾文化薰陶的美語(e.g.,Friends、還有很多教材愛教的俚語),一句回答「OK!」都顯太不及格,臉皮不太厚的我,被善意的糾正幾次就叫我想很久,之後還有遇到一位英國太太,我說她女兒很「cute!」,音量太小席中有人沒聽清楚,她就用厚厚的英國口音說「那是美國人說的!!」。此次我連能不能好好用「英語」溝通都開始懷疑了起來,是不是真得要抱著莎士比亞來趟英文素質的大提昇。

法文更是一段曲折,因為喜歡電影所以接受了全盤法式浪漫(金馬影展手冊很多年封底的廣告都是a什b ),所以好像要點歐陸的文藝氣息,把b發成「逼」,好像怎樣就不對味,那時的我,不堅定的心遇到不適合的老師,好像法文就好像一個不合時宜的夢;再多年後又因為朋友邀約,加上有些講法文的朋友,就近去了師大,很快樂的學習,再到上海後又到瑞士,有些惡夢才開始,大家的進度都超前我一個多月,我也不知怎樣還跳了一級,等到要上課時,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用法文跟老師閒聊,在zurich canton(省/州),基礎教育中每個人要接受五年的法語教育,其他國籍的人也因為語系之便較有優勢,之後我每次上課都像是騎虎難下。

瑞士的官方語言有四:*瑞士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及羅曼語。雖比不上印度的龐雜但比起台灣動不動吵起族群與語言意識型態,即便不同語區的人可能無法用母語溝通,但四種語言倒也相安無事,最多人使用的為*瑞士德語、再來法語及義大利語,羅曼語,依次約為64%、20%、10%、不到1%(概略數字)。所以你哪在哪個語區、就使用哪個語言,而官方文件及各類標示,小到一盒巧克力的包裝都會標示主要的三種語言,而羅曼語使用的人口正在逐漸減少中,因為受到政府重視制定為官方用語,但實際使用上只在恩加丁谷那一區。而每一個canton(省/州)的語言教育由於自行投票的結果,所以每處都有些相異,但因為特別的語言條件,大部分受過良好教育的瑞士人大多可以自然流利的使用二種語言。

在這裡待一陣子,我所遇到的新朋友都能說上流利的英文,所以溝通上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很幸運的這些朋友也都可以說三種以上的語言,德文、法文、義大利文、及英文,或其他外語;在餐桌上的話題,就在不同語言中切換中渡過。也許有些人知道,在歐洲用餐或是Dinner party,一對couple理所當然不會坐在一起,不覺得有人得有義務幫我翻譯,(雖然我會十分感激如果有人這樣做),於是乎在聽不懂語言的狀態下,我放空的時間更延長了。

絕大部分的時間,由於你是一個外國客人,話題還是以英語進行,但某些時候語言上最巧妙的點似乎非得用某種語言描述時,在眾人大笑時,只能微笑但心裡尷尬不斷,有時笑點可以被翻譯,有時雙關語的笑話在費力說明下顯得好乾澀,但當一群人都有共同語言時,很情不自禁的大家就會開始用母語聊天(我們跟最親愛的家人朋友談話,如果可以講中文大概不會用英文),因為語言的使用習慣遷涉到講話的對象,例如媽媽是義大利人,爸爸是美國人,孩子很習慣的就用不同的語言與雙親交談。由於理解,所以並不覺得因為語言的關係而被排除在外,只是那種微笑不語,但雙目交接,但沒辦法理解內容的尷尬還是不時困擾著我,所以每一次出門聚會我都必需要幫自己打強心針,大多時候我都想像自己像伍迪愛倫,在電影中典型叨絮的獨白,看著眼前發生的事,好像有點不太相干但加與評論,在無法閱讀聽覺的語言環境,像是隔層紗,雖然讓我比較超然的看著週遭,對於欲言而止的窘境,目前暫時還是無法像是去超市買東西,看不懂就買回家實驗,下次便明白,還要好多年,才能掌握不同的語言,但語言真得只是溝通唯一最重要的事情嗎?我有時會自問,或是該適時的主導話題?但當眾人說著摸不著邊際的德文,唐突的插話,只會顯得粗魯無理,所有時我都覺得外出的晚飯我總是吃太多。

目前我有非常多很糟的經驗,但最慘的經驗,要是某次與一群法國人的晚飯,八個人是我最難掌握的人數,因為人一多無法全桌對談,但八人以下很容易在一群已認識許久的朋友間引起一個共同的話題,當在l’aperitif(餐前酒 :通常在交誼廳喝點香檳吃醃漬橄欖之類)聽聞我很有上進心的不學德文學法文後,在晚飯從主菜到點心,我一直處在出神的狀態,連有時英語變成主要語言,我都自顧自的漫想,但還非常配合的在大家笑時,也適時發出二聲乾笑。坐我右邊的是一個巴黎人(純正的美國腔英語)從事金融但狂熱高空跳傘(對!從飛機上跳下來),一個晚上不停講,從頭到底連珠炮的談他個人接觸華爾街大騙局的個人秀,我只聽懂麥道夫(Bernard Madoff)的名字,(慶幸這件事鬧很大,加上平日有看新聞的習慣),對面的飛行員講他登山及高空迫降的經驗,大概是我晚上記得的二件事,他們都說法語,我適時的被左邊的人詢問,是否跟得上話題,我搖搖頭,簡短說了「NO.」而被告知的。所以那天晚上我吃完了一大塊甜到發昏的蛋糕,還很熱情的索取了另一塊。

但我也些非常開心的經驗,其中一次是在最近發生的,我們受邀到Zurich West一間非常美麗的公寓,有義大利人、法語人數是優勢、也有澳洲人。晚餐的主人曾在20年前,在日本攻讀核子學博士,他在日本的經驗跟普遍日本人的英文一樣慘,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核子學博士,想來也非常厲害,能說義大利、法語、英文)但他說日語對他來說非常痛苦,他花了二年的時間才有辦法溝通,融入社會,大部分的時間他問路說日文,日本人用英文說「No English!!」然後逃走(現在應該有好一點了吧?)唯一,一次正面經驗是在滑雪時有機會跟人交談,脫下眼鏡及頭套時,那人才發現他是外國人,他說那是人生最光明的一刻。語言的困惑大概他也能感同深受,所以一個晚上他非常誠懇的請大家用英語交談,在安排坐位上也安排澳洲人坐在對面,讓他的太太坐在身邊,她總是善意的之整個晚上適時幫我了解、法語及義大利的內容,晚「飯」的竟然有電鍋煮的白飯,真得讓我感動的要落下淚(這有樣說太搧情我承認)。


昨天聽了一個網路上的演講,主題是情緒與學習,一言以蔽之腦容量有限,如果帶著負面情續學習效果必差,所以帶有射手座樂觀性格的我,一下子走出小胡同,我換讀書的座位移到看得到院子與天空的地方,想像有一天也能用歐洲古代貴族的語言流利的交談著,不單只是溝通,在語言困感我的過程中我差點忘記,語言所能為我們開啟的那扇窗。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瑞士德語是一種跟標準德文不同的方言,瑞士書寫是以標準德文而口說是以瑞士德文為主,
但使用標準德文者是不太可聽懂瑞士德語的。瑞士所使用的法語跟義大利語與在法國、義大利的用法大至相近,
但腔調或使用詞彙有小差異,但彼此溝通並沒問題。

順便一看:

2009-09-23

拖著行李箱的09年

到處都像是明信片的國家 -瑞士


去年差不多這個時候,已經決定暫時把生活脫離原有的軌道, 也許是半年或許是一年,算是告別30前奢侈的Gap year。

緊接著就是計劃一段時間,一個人的旅行,在遊船上看著海明威所說的盛宴,當我聽到出發前就重覆聽的音樂蓋希文-An American in Paris,忍不住就想找人說,真得在巴黎了!!一個人旅行帶來新體驗及感受還在腦子裡翻轉;11月初在台灣,桌上的法國資料已經被上海生活需知手冊給淹沒了。

一方面我也開始適應沒工作的日子,享受走在金華青田街那些小巷間,一種純然的自由感,在窗台前秋末陽光的閱讀時光,那一種孩童時代放寒假的感覺又回來了。接下來所有的目光都在投向對岸,「兩岸、中國、及上海」變成搜尋的重點,先到上海看房子,再來帶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到上海繼續找了一個月的房子,從旅館搬出來、採買生活用品、認識新朋友、學著跟出租車的司機吵架,跟物業打交道,上海AF學法文、跟著Candy及Gigi體驗夜狂歡的上海,與朱不時穿梭在田子坊的門弄間,還有跟著台灣來的家人朋友一起踏遍觀光景點…這些點點滴滴好像再快轉般飛快過去;有時忙亂不已有時無聊發慌,感覺近半年似乎無所事事,但又好像在上海沒有白過日子。上海的生活漸漸從觀光客行程變住在上海,在工作狂的工作關係我們暫時要搬回台灣。他一個人先飛歐洲,我一個人搬家,200公斤的東西、法文考試、感冒、租約、還有帶不走的行李一切全部押在十天內;一切的變化及不變化一直在考驗我。退租、寄行李、暫時搬到朱家中、飛歐洲再跑到義大利玩個幾天,回上海,到西安看兵馬俑,再寄行李回台灣,呼~人終於回到台灣了。

在七月底人到了台北,夏天陽光灑進積滿灰塵的房子,帶著不斷旅行的疲憊回家,感覺暫時不用打包行李真好。打掃公寓、迎接從上海回來的行李、跟貨運公司吵架,見家人找朋友,與他們說著離開台灣更感覺台灣的美好,更珍惜一往覺得理所當然的便利;與此同時對未來的不確定感還是不斷冒上心頭。八月底我們再一次確定離開台北一陣子,先去了一趟上海,往返於飯店及辦公大樓的一週,地獄的一週,被陰錯陽差補進來的香港一日遊給填回來了。不到一隻手的天數,我煩躁又開始打包,放進去的是十全大補湯、人蔘、姊姊給的火鍋材料包、媽媽塞給我的乾貨食材滿箱的食物,這一回要到瑞士過冬天。

雖然已經到過蘇黎世許多次,但作客跟生活必竟不同,簽證問題先上來、瑞士德文、還是破破的法文要繼續?第一周的每一天,帶著時差不斷從康媽媽家、康哥哥家搬進家俱還有生活用品,接著採買採買再採買,歐洲的生活的高品質高物價從一下飛機就不斷驚嚇我;要胡椒粉買成大蒜粉、要洗碗機清潔劑買成洗碗機鹽,語言顯然也是大問題,接下來的幾個月將會在歐洲渡過,全新的生活新的挑戰。

停下工作的這一年,有時發慌覺得工作年紀不工作,有時又看身邊的朋友為了工作賠健康沒自由,必竟在有選擇的情況下不工作真得太幸福,這一年在職場上的收獲為零,但在生活上大有嶄獲。

明年春天台北見!

2009-08-08

在山谷迴盪的牛鈴



印象中某個年紀的台灣人,如果參加12天訪歐洲五國的行程,行程經過瑞士,他們都會不約而同提到買手錶還有鐵力士山這類事,記得很久前有一位大嬏跟我抱怨,她買了幾個貴又不實用的牛鈴;在瑞士的紀念品店中,常見大小不一的牛鈴,有全白也有印上瑞士國旗圖案、還有黑白相間的牛鈴,十足的觀光味。

每當飛機降落在蘇黎世機場後,通常要坐接駁列車到另一個航廈進入市區,上車不久後你會聽到一陣清爽但厚實的牛鈴噹噹聲,接著是一個穿著傳統服裝的瑞士少女照片串成的動態影像,出現在行車方向的左邊,我想你能感受它們說「歡迎進入瑞士」。

牛鈴之於我一直停留在紀念品店中那個不實用的裝飾品,直到這次到瑞士;由於從瑞士開車到義大利,我們選了不是最快速但路邊有些風景的路徑,穿越「阿布拉」通道(albula pass),隨著彎曲的山路,我們一路閒聊偶而看看風景,溫度也隨著海拔高度悄悄的滑降,一兒前還能找到色票上各種綠色的山巒,漸漸隨著每個轉彎進入了棕色咖啡色的區塊,而原來在遠處頂端的白雪,卻在不遠處了;在生處於亞熱帶的我想到在夏天看見雪,油然而生奇異的興奮;急忙想下車與夏天小小的積雪合照,搖下車窗我聽到從遠方傳來像是在機場列車中聽到的鈴噹聲,在廣大的山谷間卻遍尋不到聲音的來源,直到我發現遠方山壁上小小的一些黑點,一群牛正緩慢移動或有些則在啃食青草。我們下車伸伸腳,四處走動,山上的便利商店沒有營業,原來的室外座椅疊起,顯得相當冷清;除了我們,路上鮮少有來車過往,路一直往前方延伸,天空似乎無限開闊,空氣乾燥但帶點青草及雪的氣味,迴盪在山谷的牛鈴聲,填滿了對瑞士的一些想像,也更理解牛鈴作為紀念品的存在(註1),對於要不要跟白雪合照,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下次經過瑞士的紀念品店,不知道我會不會順手帶回一只牛鈴?不可否認購物經驗是旅行的一部分,但不認為把購買紀念品當作到此一遊的證據;對於小島長大的我,迵異的山谷面貌、悠閒慢步的乳牛及清脆的鈴聲,所帶來的體驗會比放在櫃子中的紀念品更有價值;想作一個旅人而非觀光客大概就是這樣的心情 。

2009-08-07

FREITAG星期五包包







有一個鐘愛的牛皮包包,在每次旅行時我都會把它放在飛機座椅底下,放一本書、藥水及可能用到的小物,有時坐久腳腫時,也會把腳踩在包包上,踩著心愛的包包感覺特別舒爽,隨著時間及不斷的摧殘外加上邪惡的陽光,牛皮包包很快的從有點復古變成非常古老,連牛皮的拉鍊都在近次旅行時被我遺忘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基於種種理由,讓我動起了採購一個耐磨包包的念頭,既然人在蘇黎世,那就去買一個瑞士的品牌吧!如果以為是Bally,那可要答錯了,因為除了Bally外瑞士還有一個大受歡迎的品牌「FREITAG」,重點是它非常的耐磨。

16年前,Daniel & Markus Freitag這對兄弟(他們自稱叫The F-Bros,我淨想到不雅字)還是腳踏車設計師,他們住的地方剛好是大卡車行駛的必經之地,有天他們看著窗外經過的大卡車,突發奇想如果能有一個用大卡車保裹貨櫃的帆布作成的手工袋,那應該會很特別吧!因為是利用回收的材料,加上那樣的帆布你可以想像它有多耐磨耐操,另外別忘了它是防水的。所以The F-Bros先幫自己作了個包包,再是朋友,連店家都來詢問,博物館也來了。(在MoMA也有出現)時至今日,他們還是利用回收素材,並用手工裁製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包包。(翻自FREITAG簡介)

如果你有機會到蘇黎世,也可以到座落在ZURICH WEST的旗艦店,我們在COOP買完東西,在路邊問了一個背著FREITAG正在停腳踏車的年輕男子,他東指西指,在附近感覺不像在瑞士的工業區裡,找到一棟用17個不同顏色的大卡車貨櫃組合起來的奇異建築物,呈現類L型的建築像是在工業裡的自體衍生有機體,配合來來去去的大卡車,有一種奇妙的和協感,主建築其中六個貨櫃裡面陳列了1,600個包包,以不同大小分別照像起來並放在紙盒(它管叫ftv box,可以變成為一個電視喔!還附搖控!!!)中陳列,還有為數不少大小不一的皮包、ipod套、提袋及足球!!?裡面淨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採購者,如果有一堆年輕人,說來也許不會驚訝,但還有一家老小及幾對中年夫婦,想見它多麼們受到歡迎。如果你有興致,一路爬高到9層貨櫃的高度,一覽Zurich West 粗矌的工業風情。

「FREITAG」的包包主要結構是用大卡車的防水帆布製作,背袋的部分則是行車的好伙伴汽車座椅安全帶,包包車邊用腳踏車的回收內胎,有些連安全氣囊都派上用場,經過挑選、回收、清洗、切割、縫製就是重新登場的F-Bag。另外他們曾經為了配合倫敦的時尚品味,製作了一款特別系列有別以往背包造型,轉而以提袋的形式在材料上則是展覽用的橫幅(banner)質材。一般來說包包的正面圖案,往往是一個大帆布的局部,有字母、色塊、幾何圖案,視設計師美感跟心情;随機的素材、人為的差異造就了每一個包的獨一無二之處。而包包從女性的單肩提包到大的行李包都有,但最受歡迎的包包要屬它他們的信差包(messager bag),容量不一收納方式不同,還有一款特別為單車族設計的側背包(Knight Rider),常在瑞士的街頭看見。MAC電腦使用者的需求也被滿足了,連MAC air也被認真考量。

這個品牌以兄弟倆的姓氏命名,設點大多於歐州城市,亞洲的唯一設點在日本(也非常受歡迎/木村拓哉也愛它),「FREITAG」在日本被翻作「金曜日」,因為在德文裡的確是「星期五」的意思,我也喜歡叫它星期五包包。使用的回收材料很異想天開,古怪卻很環保,加上The F-Bros具玩心的周邊設計,所以從CI(F-ICONOGRAPHY)、包裝到陳列都很活潑,有時真讓人發笑。(例如紙袋可以變紙手槍!!) 由於設廠在貴森森的蘇黎世,加上手工製作,匯率一換算下來,一個小信差包都要價約4000NT( 800RMB),媽媽大概會說怎回收的東西沒有比較便宜?而且竟然看起來還有點舊!?
但我覺得這個袋子很有搞頭,有趣的品牌故事、活潑的行銷陳列,愛地球又防水耐用,不覺得很適合代理進台灣;摩托車族、單車族在下雨時可以不用心庝包包,還比人手一個Porter包,更能彰顯你的態度。

FREITAG 官網
*他們有提供客製化的服務喔!!

2009-07-20

閒散科摩湖



這次去歐洲非常倉促,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買了機票,帶了本剛買的lonely planet義大利就出發了。在蘇黎世簡單作了調查,行程中除了原訂的威尼斯,還排進了科摩湖( lago di como),對亞洲人來說不算是一個熟悉的旅行地點。

科摩湖在阿爾卑斯山腳下,倒y字行的形狀是過去冰河山刻劃下的地形,由於在義大利北部,離米蘭只有不到50k的距離,湖景山色成為米蘭人及鄰近瑞士人心中最心儀的渡假天堂,湖區淨是高級的飯店及有錢人的夏日別墅,這區也有很多英國及德國的遊客會在夏季長假湧進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美國人心中的地位,連拉斯維加斯的賭城裡的一個飯店以湖區周邊的小鎮為名,連喬治克隆尼在科摩的豪宅在電影中嘎上一角。*註1

開車從威尼斯一路經過米蘭到達時已經近深夜,除了沒用的gps在經過隧道時重覆說的the signal lost ,車上的我們已經提不起精神說話,彎延的山路上上下下,夜裡幽暗的湖面泛著一些夜光,搭配著附近零星的小鎮燈光,從米蘭一路迷路來的憂怨稍稍在夜裡被舒緩了。

一早就聽到航行在湖上船隻低沉平緩的引擎聲,陽光從木扇中溜了出來,推開向湖面的大窗,空氣中淨是清新的湖水味,悠閒的看著湖面上的波光或是躺在床上看看書,都不失為消磨一個早晨的方法。

在搭船到對面bellagio小鎮前,我們在附近的小飯館午飯,果然是羲大利即便隨便走進一家不起眼的餐廳,也不讓人失望。車輛照著劃線的位置,有序的等待上渡船,渡船鳴笛而來,挑了一個戶外的位置,湖上吹來的一陣陣涼風,讓我好想挑個舒服的姿勢,閉上眼睛打個小瞌睡。我們並沒有很有野心的想要觀看任何景點,只是隨性的在bellagio主要的街上逛逛,往上走走沒兩三下就賴在街邊的涼椅上看看來往的行人,天氣再熱點我們就躲進從冰琪淋店老板娘中打聽到的湖景咖啡店,喝杯咖啡提振精神,再吃份義大利有名的檸檬冰消暑,翻翻書與友人閒聊,跟服務生打探附近有名人的別墅,原來喬治克隆尼的房子座落在我們旅店附近的小山腰山,不知他是不是也像當初有錢米蘭人一樣在這裡蓋別墅為了藏情人。

來到科摩湖你可以搭船遊湖或隨你的意上下湖邊的小鎮,或是搭上附近的纜車一覽名符其實的湖光山色,不然排進幾個參觀私人別墅的行程*註2,或像我們一樣哪都沒特別去,只是享受湖邊特有的休閒氣氛,沿湖散步,找個有湖景的餐廳大啖義大利美食、喝咖啡、或是在嚴熱的午後在游泳池跟飯店老板娘的小女兒卡蜜拉打水仗。



註1,瞞天過海第一集結束就是在拉斯維加斯的bellagio飯店前結束。而第二集取景直接到了科摩湖,而且聽說有一幕更在他的別墅中。

註2,當地最名貴的別墅hotel d'EST 早改飯店,口袋很深的人可以去住一晚至少要600歐元,泳池跟湖水是相連的。另外還有villa del balbianello(星戰迷請別錯過)、villa carlotta、villa serbelloni、 villa melezi d'eril。

2009-06-20

選擇題 Two Lover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張愛玲《紅玫瑰白玫瑰》


生活必竟不是一則有標準答案的選擇題,李奧納可以選(A) 珊卓(B) 蜜雪兒(C)以上皆是(D)以上皆非。要是你,你將如何作答?

Joaquin Pheonix扮演的李奧納以為世界就要將他拋棄,陽光始終穿不透灰黑的雲;而生命的有趣之處就在無可預測;李奧納先遇到了珊卓,珊卓漂亮、聰明、貼心還有極好看的笑容;但看到Gwyneth Paltrow所扮演的蜜雪兒,蜜雪兒不可捉摸、有趣、看人的眼神那麼的有吸引力,他忍不住追隨她的身影。Kelly看完電影說:「男人似乎都是這樣子。」雖說台灣片名為「紐約愛情故事」(內地譯為劈腿情緣),但故事的場景可以設置在你我的生活之中,看李奧納周旋於二個女人之間,蜜雪兒的不可預期性又讓他不時回顧身邊的珊卓。這讓珊卓成了戲劇裡悲情的備胎,被矇在鼓裡的乖女孩;麻煩的是我們卻忍不住被一堆問題的蜜雪兒吸引。

不只是男人,女人也可能遇到需要做決定的時候。像是生命的捉弄,有人等待愛情多年,交了一張白單,卻在抱定獨身主義時,出現了左右為難的情況,選了左邊的路,就開始想著右邊的風景,選了以上皆是或是以上皆非,三個人在時間軸上交疊,線性的人生,無法作非線性的選擇,三個人的愛情故事註定了將有人落淚。

電影在決擇、猶豫、痛苦展現了張力,為愛痴狂的角色說著身邊發生的故事。
故事是簡單的,而說故事的人將血肉加在角色之中,寫實細膩呈現在觀眾前,
Joaquin Pheonix宣布息影前,再次展現他的特質,面對生命的跌盪,時而玩心大發時而陰鬱煩躁,糾結的情緒不時浮現在眉宇之間。這部電影不會為你帶來任何啟示,又或任何道德判斷,只是稍稍從角色的掙扎去理解,愛情中人們如何渺小,而這一切無關對錯。

Two Lovers
導  演:詹姆士葛雷(James Gray)
演  員:瓦昆費尼克斯(Joaquin Pheonix)、葛妮絲派特蘿(Gwyneth Paltrow)、凡妮莎蕭(Vinessa Shaw)、伊莎貝拉羅賽里尼(Isabella Rossellini)
http://catchplay.com/twolovers

2009-04-24

上海不是溫柔的

不斷擴張的地鐵線與扁擔竟聯成一線
請說普通話,不要隨地吐痰

視人民如父母,視軍隊如長城


自備座位


急急忙忙的上海,大家火氣大了一點公安都來了







上海應該是一個妖嬌的女人,以前我總是這樣想像,
像是張愛玲筆下的白流蘇,像是十里洋場裡穿著旗袍
舞著妙曼姿態的女人,來上海近三個月,我隨時得
深呼吸告訴自己,上海不是溫柔的,
我的想像是不實際的。

中國是一門顯學,上海更是一位站在聚光燈下的閃
亮明星,人從全世界湧了進來,我也是其中一位,
大家都想來窺看上海的美貌,想在站在浪潮中,
但 一個大城市的崛起的過程中,
成就了財富、國際化 、新鮮有趣、變動的刺激感,
但從美好面篩選下來 的卻是貪婪、無情及複雜。

走在路上,你會面對推銷人拉著你,一個陌生人
緊貼著你,你可以大叫請他滾開或是跟我一樣我在
一次、二次後裝聾作啞,你可以在地鐵時傻傻排隊
,或是列車到了就衝了上去,你可以不提防但你
可能錢包就不見了;你可以在銀行辦事時,因為
你不是在地人,而得到特別待遇。

辦事員說:「你辦這個業務,需要當地人當保證人
?不然不能辦理,下次再來。」在已經等了一個多
小時,我回說:「當地人是意思是?」辦事員說:
「中國人!」我說:「你的意思說台灣人不是中國
人?」我詢問著,他不再回話,
但我需要辦理的業務卻處理好了

你可以忽視這裡的服務品質,不時對服務員開罵,
或是靜下心來表示你非常「文明」的一面,你可以
隨意穿越馬路,但小心車子撞上你。在上次回台灣時
,我說著來上海需要軟件升級,朋友說在職場上
面對是來自全世界的競爭,以及在地人以低價的
薪資卻拚了命往上衝的心態,在生活上,你必需調整心態
,在跟出租車師司傅吵完架,深呼吸後走向灑滿陽光的街
道,看著在法租界吐露新芽的梧桐,告訴自己一切沒事。

很多新鮮事、好吃的食物、有趣好玩的人、許多快速變
化下形成的荒謬事,這裡是中國一切都可能發生;也許
對某些片刻情緒上是不舒服的,
但我還是慶幸看到這些 美好與荒謬。

2009-04-23

去哪喝啤酒?





從福州路,跟朱寶寶的腳步,她熟悉的領我走向外灘,
在1845年劃給英國當作租界,這裡在20年代到40年代,
變成了各家銀行聚集之地,閉上眼睛似乎還可以想像當時車水馬龍的景象,
而走在大幢樓宇間,夜裡街道聞不出商業氣息,
只有稀落的人影,像是歐洲某處平常夜晚。


在微暗的街道上,我們從遠處看到光亮的招牌,
「外灘啤酒總匯」,晚上七點多,大約是七成滿的座位,
大部分都是外國人,也有些本地人,男人男人都是大聲聊天的男人,
為了都是啤酒吧!?進門便看到光亮的啤酒設備,帶點巴伐利克的風格,
在牆上懸掛許多大幅人像攝影,為平實的空間帶來一點新鮮的風味,
我們沒有走向高檯大桌,我們選擇靠窗的位子
那些高檯大桌就留給想喝酒大聲聊天的壯漢們。

雖說是冠上了總匯的名稱,
但實際上這裡提供是自家的黑啤、黃啤及白啤
(300ml:33Rmb/500ml:55Rmb..)
還有一些pizza、三明治、香腸及牛排,很適合在夜晚開始前來吃晚飯,
再步行到外灘clubbing。我們挑了牛排及德式烤香腸,
五分熟的牛排忠實的呈現原味,像是一個質樸素顏的女孩,
硬要挑剔的話是少了一點風韻;而三種類型的烤香腸,
搭配軟散的馬鈴薯泥(土豆泥),香腸在煎般上烤的油香,
泛著一點點誘人的油光配上蜂蜜芥茉醬,吃上馬鈴薯泥,
喝上一爽口啤酒,整個人打從心裡滿足了起來。


牛排99Rmb/烤香腸58Rmb,
聽說中午的套餐性價(cp值)比很高,
而一個人99Rmb的啤酒暢飲價真是豪爽,
難怪離去前有一桌近十人的中年老中,
已經開始滿臉通紅的大聲勸酒。

info

外灘啤酒總匯/Bund Brewery
黃浦路漢口路11號(近外灘)
02-63218447
Fri+Sat 11am-4am
Sun+Thu 11am-2am

2009-04-20

送行者,生死間的透明感


在鄉下,昔日鄰家友人的孩子,以驚訝及羨慕的口吻說出「大提琴家」
這個職業,男主角大悟臉上是一陣不好意思;原一心嚮往大提琴家巡演
生活的他,卻在樂團解散把名貴的琴賣掉後,感到一陣輕鬆。


回到鄉下,因為一些廣告打字的錯誤,或該說是命運的巧合安排,他手
上的大提琴變成了讓人忌諱的遺體,一個從沒見過屍體的人,茫茫然說
著不知道未來會怎樣?第一件工作,臉上搽了白粉扮屍體地搞笑演出,

我們輕鬆看著他進入禮儀師(入斂師)的工作,但之後的腐屍卻又把我們帶
回到現實工作從將遇到的一切可能,一切人生百態。他從噁心、嘔吐、害
怕臭味到真心投入工作,真心對死者的尊重,衷心的希望為逝者留下記憶
中最美好的面容。
電影接下來帶來了一個新的課題「職業」。在小鎮傳開了,原來是大提琴
家的主角變成成天與死人為伍的入斂師,即便是死亡是人人無可免的結局
,卻是人人忌稦想逃離的一個情境,總是不開心的,因為我們以為那是一
個結束,在喪禮後遺留下悲傷,對死亡的恐懼。總認為接觸這樣的工作,
不吉利、不討喜、還是登不上檯面的,主角的堅持與心理調整,透過戲劇
的張力,思考著職業是否真有貴賤或著我們如何面對這份工作,是否真心
堅持才是義意的本質。

死亡是未知的,因為未知不了解,我們不了解而感到害怕而想逃離,在這
部電影的生死場景,生死相對的時刻中,透過主角透過像茶道,莊嚴及認
真的態度,在儀式下幫助逝者走完最後一程,也重新安撫家屬的心,如同
火化場的那一場戲說著,死亡就像一扇門,穿過了繼續走下去。

故事架構平實,從角色轉變的困境,一般對未來迷惑的人得到共鳴,從人
類共同對面生死的經驗,跨越日本生死的禮俗,在悲傷中憶起不在的人事;
再講職業的評價、男人間的情誼及父子的關係,透過對一份我們普遍不熟悉
的工作,宛如櫻花綻淍謝,漸漸看出生死間的透明感。

2009-04-09

小資情調泰康路








車駛進了陝西南路站,魚貫隨著人群走向exit 2淮海中路,
站在出口處的阿鬼穿淺白色的風衣,她一派悠閒的樣子,
左右的好奇張望著,我叫喚她,二個人就往南邊走。

下著春雨的清明時節,我們穿越充滿浪慢情懷的法租界,
法式風情的老房子經過世紀的風霜,仍舊安靜美麗,思南
路上的梧桐樹告知春天的到來,吐露出新芽。打著小傘我
們閒聊更新彼此的近況,大概步行了30分鐘,藝廊、設計
小店漸漸在路邊冒出來,彎進小路,我們已經接近了田子坊。

2010世博有二個重點區域,一則為大名鼎鼎的新天地,另一
則為泰康路路上的田子坊;相較新天地,田子坊多了那分人
味,在藝術氣氛下你仍能感受到上海的市井生活,從1998
年 陳逸飛成立他的工作室開始,田子坊的發展一直是貼近生活
的,陸續進駐了萬種風情的咖啡店、酒吧、時尚小店、生活精
品店,從50年代的舊廠房轉變為今日個性田子坊,陳舊復古
中帶著創意新鮮的況味,帶著你的相機,在左轉右拐的巷弄間
補捉一些這裡的風情,或是花一個下午的時間
探訪這裡很中國或非常洋味的小店。

一般的周末,路旁的咖啡座都是慵懶享受陽光的人們;
今天紛紛的小雨卻把我們帶進,這家咖啡店「丹」,
以咖啡 及日式家庭料理著稱的小店,
進入門廳二位工作人員正忙於挑 撿合適的咖啡豆,
我們左右腳並用走上了小巧的梯子,
咖啡香 爵士樂在空氣中任意飄散著,昏黃的燈光木質手感的桌椅,
日 式小店親切的氣氛,不禁讓人滿心的喜歡,
一掃雨天帶來的煩 躁感。幸運地,我們坐到小閣樓的角落,
獨享從天窗落下奢侈的一絲天光。

咖啡及食物十分誠心且溫暖,離去時樓下的工作人員已經改為
切製手工麵條,那就作為下次來的嚐試吧!

Info
Café Dan / 丹
卢湾区泰康路248弄41号(近瑞金二路)
田子坊

如何去

1)不迷路的方法就是打出租車到泰康路210弄-田子坊(或說思南路及泰康路口)

2)坐地鐵1號線到陝西南路站,從2號出口接瑞金二路或走美麗的思南路。

3)坐地鐵4號線到魯班站。

2009-04-02

Into the wild


“There is a pleasure in the pathless woods,There is a rapture on the lonely shore,
There is society, where none intrudes,By the deep sea, and music in its roar:
I love not man the less, but Nature more,” --Lord Byron

如果你一開始就知道故事的結局,你知道主角已死,該以怎樣的心態看下去?

故事從一件事情開始,幾個阿拉斯加的獵人於一輛廢棄的巴士,發現了一具
已經死亡兩週的屍體,報紙批露了這則訊息,被一本戶外雜誌看到,他們報導
這則訊息,爾後該文的作者Krakauer Jon 經過一年的追蹤從遺留下來的信件
、日記、書想要了解這名23歲男孩死亡的謎,他是Christopher McCandless ;
一個年輕、洋溢才華、家庭富裕、前途光明的男孩,在大學畢業後,一個人走
向了曠野?1997年這本書出版後在美國引起了廣泛的迴響,Sean Penn 反覆看
了這本書並連絡了作者及其家人希望可以同意並支持改編成電影;十年過去了,
一如在電影開頭那位夜裡驚醒的母親,十年後他們才能同意拍攝這部電影,面對
這個故事。

Sean Penn透過腳本的想像跟著Christopher的腳步,忠實走遍了30多個他曾經
造訪過的地方,想透過他的眼光去理解這個世界以及這個他的內心,他把錢燒
了把過去切斷,一個人孑然一身,擁抱大自然,走進阿拉斯加,是什麼東西趨
使他是什麼影響了他?

我喜歡大自然,但從來不是一個強烈到一個人到大自然探險冒險;大多時候
很享受一個人的狀態,一個人旅行、看書、探訪新的店,總覺得學會與自己
獨處,是生命中很重要的課題之一。而某些時候,更喜歡被人群包圍,喜
歡城市裡的忙碌與喧囂,那種被新的訊息覆蓋,感覺世界不停的變化的刺激
;即便某些生命時刻,我們仍想要逃離,逃離這些物質或生命中醜陋的事實
,但仍然沒有強烈到把我從舒適環境裡拉出去,拉到曠野。

所以我也很好奇Christopher 為何展開他的旅程,他是不是只是一個有勇無
謀,還是單純追尋冒險所帶來的腎上腺素,或是只是一個還在青春期自私
且叛逆的兔崽子?坐在電影院中,我不斷揣想;像是觀看公路電影般,有時
透過手持攝影機的晃動,直接收錄的環境音,無邊際的景色、旅程上遇到的
人們,適度迎上情緒的音樂、那些引用的字句,漸漸可以理解想像他的角度。
他啟程了,伸開了雙臂擁抱了夢想,走進了荒野,也留在荒野,而很多人卻
沒有勇氣上路。

一部好的電影,也許好笑、也許有故事有張力,又或許角色鮮明,很多時候
也觸動你的心,讓你想起記憶中某些片刻或難忘的人;而這部電影之於我
,則是詮釋一種我沒有的想法,給我一些衝擊,糾纏我好一陣子。

Into the wild
阿拉斯加之死
Death of an Innocent
*1996 Krakauer Jon 在outside雜誌的報導。

2009-03-18

「小心新疆人!」她說。

剛搬到新居,還差一些生活用品,在朱的建議下,決定趁這幾天上海回暖到宜山路看看
是否有生活用品店,走在路上行人已經迫不急待穿起輕薄的春裝,而我則還是穿在大外
套,走沒幾步路便開始發熱。

宜山路有點像是台北的南昌街或仁愛路的綜合體,但卻是放大版有高端家俱也有裝修裝潢公
司,但我需要的卻是碗盤杯子,所以閒晃了一個多小時,手上的購物袋仍是空無一物。
約莫是下午五點半,可以感覺到人潮從四面八方湧了出來,交通也隨著街燈的亮起愈來愈糟
,我一無所獲得走在天色漸暗的宜山路,一面四處張望是否有家居用品店,一面還得當心一
路上正在翻修的人行道,有點迷失方向,我決定再走一段到好打出租車的地方。

敞著外套提著一個綠色的家樂福購物袋,漫不經心且心煩,路口上有一個男人從後面超前
我,但卻二次回頭盯著我看,覺得有異便想離他遠一點,於是放慢腳步。過了一個路橋,
便不再像前面那般壅擠。

突然間我被推了一下,一個女人快跑過我邊回頭說,「搶包!」她一面喘氣一面喊著,
我有點摸不著頭緒,是搶我的包嗎?我並沒帶任何的提包,卻有一只醜陋的購物袋。
回頭看,似乎有個人影快跑隱於人群中。女人停下腳步,趨向我她說:「 你有東西掉了嗎?
我常看到那一幫人在這裡,怕他們亮刀子,所以剛才用跑的!」 剛一直在看我的男人,也走
到旁邊,他說:「我以為她是你的女兒,她一直跟在你後面。」 女人說:「那個小女孩要偷
你的錢包,偷不到的話她定要搶的!」原來有一幫人走在我附近, 其中似乎是一個婦女帶著
一個小女孩。她高度剛好讓我回頭看不到她,而她伸手的高度剛 好可以摸到我放在左邊 口袋
的皮包,孩子的手細小,比較好行竊。

感覺到害怕,手心一直出汗,嘴上不斷地向這位女人道謝, 她說:
「不要緊的,小心新疆人!」。

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得要提防新疆人,或許這也會發生在台灣,出門在外,凡事還得提高
警覺,昨天夜裡一男人走向我,我便高度警戒但其實他只是要問路,我匆匆快走,只丟下不
知道一句話;希望我不要變得太冷莫或表示的太像驚弓之鳥。

*友情提示:
朋友說,新疆人由於是少數民族,犯罪從輕所以即使被抓到也會早早放出來。
所以有些人就利用這點不斷再犯,朋友也有這個經驗。不可能24小時都提防
那些輪廓鮮明,似外國人的新疆人,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壞蛋;外出只把所
要的錢放在口袋,少提個包以免成為目標。她還說去年就有一個交通大學
年輕人因為見義勇為,白刀子進紅刀子出,早早結束年輕的生命。

2009-03-13

義大利領事館的廚房

約莫三年前,最後一次見到Gigi及Candy,是在他們辦在barcode的歡送派對,
邀請卡是設計成飛往上海的登機證。

三年後,跟他們再碰到面,就是在上海。
相約吃飯,就約在號稱「義大利領事館的廚房」-DA MARCO.

一聽餐廳位於酒店內,我莫不想像是哪種正襟危坐的西餐廳。
進了門,是一個簡單的吧台,原木的裝潢先訂了調, 裡面人聲鼎沸,但不是普通話,
而是義大利話;一邊穿越像沙丁魚滿的吧台走道,一面感覺在人群中有小動物在跑動,
原來是一大堆小鬼頭。我們在吧台邊找到了那對漂亮的夫婦,喝了杯香檳,九點我們
正式入座,我一邊走入座位一邊張望,大概以為全上海的義大利人都到這來了。
最奇妙的事情,似乎這像是某個義大利小鎮的餐廳,大家都是熟客彼此都認識。

另一對前天狂歡到早上couple現身了,也好像在拜票一般跟前後桌的人問好,
點了pizza、義大利麵、拼盤…由於太餓了,我早已經忘了要記食物的名稱。
但記得那是很美味的。餐後我們又坐到前面吧台,那天是主廚marco的生日,
他收到了一個大蛋糕及二只國劇面具,一個高高胖胖,手腳圓滾滾的義大利廚師,
戴了那個面具,十分喜感。在大家唱完生日快樂歌,所以的女性都被請到餐廳的中間
要拍一張貌似粉黛三千簇擁Marco的照片,在數到三時,Marco竟然偷摸了一下前面
的一位義大利女性的小蠻腰,這點倒應證了一些人對調皮義大利男人的印象!

夜晚吃吃喝喝,一路就過了午夜,至於為什麼有人說是義大利領事館的廚房,
應該不難想像(我們確實巧合地遇到幾位在領事館工作的人。 )

有點吵雜卻十分有活力,他們說這才是義大利人眼中的義大利餐廳;結合了食物的美味及人情的美妙,而不是那種昏暗燈光,冷調裝潢,餐具豪奢,食物精巧,卻無法享有酒足飯飽那般心靈與味覺的充實感。

生命力的流動,讓那天的晚上仿佛就在義大利。

info
Da Marco
大马可意大利餐厅(京华店)
地址: 长宁区东诸安浜路103号维景酒店公寓1楼(镇宁路江苏路间)
电话: 021-62104495 62110088-5668
*訂位/熟客的話老板價格隨便算,而且餐點份量自動升級!!

2009-03-12

不是一個購物狂



電影改編自英國作家Sophie Kinsella的同名暢銷小說,故事簡單如同片名所說一個有購物狂毛病的女孩,莫名奇妙當起財經記者,因為無法控制的購物慾望,面臨了難題,好運的她還帶動了一些風潮,順便遇到了一個不錯的男人。因為慾望城市、穿著Prada的惡魔這類電影的成功賣座,愈來愈多這種類似的電影出現,圍繞在都會女性,在生活、工作、感情的主題。我並不是那種當別人在看浪漫愛情喜劇,會轉眼球邊說:「瞧!那些沒大腦的女人!」但不斷複製之下,過於公式化的劇情著實讓我哈欠連連。不知道不能被打動的原因,是不是因為不是一個購物狂?

如果要條列感想
1.劇情比起上述提到的二部片,更接近女性版的How to lose friends & alienate people.
2.女主角Isla Fisher不太挑片演(之前主演「先婚後友」)
   男主角Hugh Dancy可愛。演過「夜戀」
3.小說應該會比較好看吧?
4.片商如果硬要扯,只能說本片跟慾望城市的服裝是由同個設計師打造。


info

2009-03-05

喜歡自己的人

記得國中某位老師說過,喜歡自己的人,會愛上跟自己很像的人;對自己常常不滿意的人,會鍾情跟自己相反的人;我大概很愛自己,所以我常喜歡,一些我認為和自己有相同之處的人;不管是在情感的選擇上或是日常的生活中。

誰是陳玉慧?
從前就常在報上看到她的文章,一個用文字來自我救贖的女人,見過了世界,訪問了無數的名人,也在不同的領域汲取養分,她的文字總是莫名的吸引人,感像是多年的朋友,用她自省、反覆、滄涼、觀望的文字寫下了,她眼中的世界。

info
陳玉慧BLOG

謝成成的Art Salon






出租車的師傅,執意把我們就丟在路口,離預約的時間只有5分鐘了,我們一直往著南昌路走,
終於在164號門前停下來,推開飽合的藍色大門,裡面古色古香馬上抓住我的眼球。(註一)

門邊有許多的推薦及獎牌,主人樂於讓大家知道他們的好。牆面大的油畫,明代的家俱,及看似隨意但匠心獨俱的巧妙陳列;有些人跟朋友來,跟情人一起或是一大家族,熱鬧溫暖卻不吵雜 ,大家氣定神閒,享受在這一個有藝術個性的空間,靜雅飲食著。


我們坐在木質高椅背的明代風格椅子上,菜單以綢緞花布包裹著,上面除了寫滿廣東、上海等不同地方的菜色,還載明了主人哥哥謝成成、及弟弟謝威的個人背景及經歷。老板曾經是模特兒、消防員,現在是畫家也是這家店的主廚,他豐富多元的背景,讓人不禁十分好奇他的手藝。就如菜單上所寫的這裡你看到的東西都可以付出相當的代價,把他們帶回家包括眼前這個鋪著繡花餐巾的木桌子。


我們點了 冷菜蒜味黃瓜、紅燒舌尾、燒豆腐、薺菜筍絲、菜泡飯及一壺茉香茶。
這裡細緻而尊重飲食的態度,反映在提供食客一雙精美的瓷筷,讓人從視覺到觸覺能一同共享飲食的時光,光是這一點已經悄悄收買我的心;黃瓜清甜帶著爽脆的口感,在嘴中不時感覺蒜味在每咬一口就從黃瓜中流洩出來,實在美妙;而牛舌軟而不失咬勁牛尾吸吮住醬汁,即便得費點勁啃骨頭,卻吮指回味;豆腐皮酥而內部卻已滲入醬湯,得提醒自己要小心燙口,而服務員推薦的當季蘇疏菜,也很驚豔我倆,薺菜鮮筍絲脆;而我一向愛吃菜泡飯,有腿肉、 皮蛋、香茹,化在湯裡米中。

過年在歐洲吃飯時,有人問我上海也有好餐廳嗎?我不是十分確認,但我相信是有的於是我回答說,上海選擇很多,據我知道很多米其林三星的主廚亦到上海來工作,但下次我就可以更具體回答,因為我個答案了。

註1:這邊的說法,抓住你的目光

info
Art Salon 屋里香
卢湾区南昌路164号(近思南路)
021-5306-5462
×要先訂位!

2009-03-04

聽說北京有798,上海有M50







坐上出租車,
「師傅,到莫干山路?」
「莫干山路跟哪個路口呀?」
「等等!我看下」(翻著書)
「是不是莫干山路跟澳門路啊?」「上海火車站那邊?」
「是是是…」

原來要去田子坊,我們一念之下又轉到莫干山路50號,也就是「M50」。
從徐家匯過去要一小段,大概150NT的代價就可以到達。
當C說要去莫干山路時,我一時沒想起這個曾經在台灣電視上介紹的創意園區,
等到達時我才意會到,而開心不已。
到時已經是下午一點多,在裡面兜了一下,沒發現太多餐飲的選擇,我們坐進了
入口的「麗香風道」Cafe,食物還行,氣氛悠閒,很適合逛累後休息一下再走。


大概35畝地,建築面積有1200多坪,是30年代的紡織廠,整個區域被蘇州河圍繞著,
可以準 備一個下午,好好在裡面閒晃,到不同的藝廊,欣賞廠房結構、
這裡還有書店、茶店、咖啡 店、及服飾店,
二、三樓還有很多設計工作室、畫室,充滿了藝術的氛圍。



我們漫無目的閒晃著,從一條小路走到另一條小巷,感覺不錯的藝廊,就進去瞧瞧,
大多是現代風格的畫派,倒少見傳統的國畫,很多人拿毛澤東當主題,也許是一種流
行,或是比較有市場呢?有不少的作品值得一看,而也有很多人是付得起房租,也還
能畫點畫,便衝著這裡的名氣,掛名為藝術家了。
沒辦法把畫帶回家的話,也可以花個台幣20買張名信片作個紀念。



info
10:30-18:00
莫干山路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