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1

大家都愛Hello Kitty


一開始媒體大談特談全球化、地球村這類的概念,然後「柏來品」的驚喜淡化了,大家拿著透明的酒杯談法國紅酒,衣服是義大利品牌但在東歐製造,超市裡可以買到南國的啤酒,用消費的方式我們旅行世界;大眾交通工具、網路讓看見世界變得好容易,消解錯誤的國家想像、或刻板人種印象,文化交流的速度就只是滑鼠上的「click」。


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過年人到台北,整個台北空空蕩蕩的,但某日系百貨卻還是人潮滿滿,在玩具樓層,拿出新穎的大鈔我買下一本填色本,站在一個粉紅色的櫃前我興奮不已,實在想不起來何時開始流行,是同儕之間開始比較,還是大人開始覺得每個小女孩都該有一個這樣的禮物,從此粉紅色脫不了關係,一隻像徵可愛但沒有嘴巴的小貓,就成為一種女孩的代表、一種態度?現在的我,只會覺得當時的我,被消費文化入侵,而成為喜歡hello kitty 的擁護者。當可愛成為一種主流文化,讓每個女孩都要選擇以一種長不大的方式來表彰自己,把自己放在可愛這一欄的,真得不適合每一個人;也許喜歡Hello Kitty 真得不用任何理由,簡單一句可愛,大家都可以理解,只是為何集體意識認同這種狹隘膚淺的定義。


消費文化的很多部分著重行銷,三麗鷗公司成功的人物塑造,重覆的授權製造,讓這個有英國血統的小貓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招財貓;Hello Kitty的可愛還有臉上的蝴蝶結,看不見任何文化層面,你說迪士尼所創造的米老鼠、或丁丁歷險記、史努比、一休、小丸子…這些卡通人物,都還有一些性格、故事、甚至文化精神的展現。連解釋她為什麼沒有嘴巴是因為溝通交流只靠心靈即夠,但卡通裡她卻開口說話了,一切都顯得太牽強。


一次到一個瑞士四歲小朋友的房間,她拿出一個粉紅色的小提裡面有口紅、小鏡子、小梳子裡面都印有Hello Kitty,跟我說她幼幼班上大家都喜歡Hello Kitty,以往認為Hello Kitty是一種某種層度的文化殖民,沒想到非常以自身文化驕傲的歐洲人也全盤接收了,名人的助銷不容小覷,希爾頓小姐提著半個人大的鑲水鑽Hello Kitty提帶,在雜誌上的版面還不小.。我雙手讚成消費主義和市場機制,只是在每個人開始認識自己前,大概就跟那個小女孩一樣被環境教導單一呆板的價值觀,看著他滿屋子粉紅色,我想著,如果有一天世界變得差不多,那真得太可怕了,差異讓世界充滿驚奇。我真得不喜歡Hello Kitty ,大概基於這種想法。


太多時候我們要靠別人塑造世界的模樣。


* 以上Hello Kitty女超人模樣來自BoingBoing /
   Hello Kitty 35th anniversary birthday bash at Royal/T in Los Angeles
  台灣三麗鷗
  Wikipedia –Hello Kitt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